來自北京、上海、香港和台北的共融與釋放中華區團體在澳門共同度過假期。這三天的行程充滿了對話、分享、遊戲,並體會到一種賜予的合一。
10月18日至20日,中華區共融與釋放團體在澳門相聚,共同參加假期活動,討論「開學聚會」的主題:「被召叫,也就是被派遣:福傳的起點」。在經歷了這些年來的歷史性事件,包括新冠疫情後,能夠舉辦這次假期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更別提接受這個邀請並不容易——假期得來不易,旅費昂貴,出入境也不簡單。然而,仍有來自北京、上海、香港和台灣的超過60人聚集在這個面向大海的小宗教場所,遠離了讓澳門成為「東方拉斯維加斯」的賭場。
剛到達時,有些人與多年未見的老友重逢擁抱,另一些人則與新朋友握手問好。也有人像高雪一樣,因為害羞而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名字。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渴望,讓她從中國首都來到這裡。另一方面,Elaine接受了一位遠方老朋友的建議,決定參加這個活動,儘管幾乎不認識任何人。與高雪不同的是,她性格活潑,很快就破冰。或許正因如此,她們剛好被分配到同一間房間。
大家放下行李後,於18:30準時集合吃晚餐。柯士達神父帶領祈禱後,邀請每個人隨意找個座位,讓大陸、台灣和義大利的成員能夠彼此認識,意識到自己都是同一團體的一部分。在餐桌的輕鬆氛圍中,大家開始分享個人故事,彼此交織。
東東分享自己如何在無意間走進聖嘉祿修會的家,並因此與家人一起請求受洗;曉柔則是因為在臉書上看到一些滿臉笑容的照片而與CL相遇;心慈在大學裡的偶然相遇後不久前決定領洗。而煜煒在上海被同事Pilar的一句「我為你祈禱」深深打動。這些不同的面孔、截然不同的故事都表露出內心深處的渴望,渴望在這幾天裡見證奇蹟的發生。
晚上8點整,大家聚集在大廳,柯神父簡短介紹了假期的主題:「矛盾的事,自由是依賴天主」。一首開場歌曲《至少還有你》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自由與被愛之間的密切關係。Ning學寧精心製作的彩色卡片,讓每個人感受到被召喚、被期待。每人卡片上都有自己的名字,旁邊是一幅簡單的圖案:圓圈裡有一個小點,與圈外的X連結,象徵著與那位唯一能給予我們真正自由的存在的連結。晚間彌撒後,大家的對話延續到深夜,滿懷相聚的喜悅。
第二天早餐後,我們聆聽了台灣青年Bosco人權的見證。他剛剛結婚不久。他說:「我感到自己被召喚,邀請進入這個團體,這團體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我對生命和關係的看法。我開始意識到信仰也影響著金錢的使用。和不是教友的妻子對話後,我決定參加這個活動,因為參加假期對我們的家庭有益。這樣的價值判斷對我們來說是全新的。這團體讓我明白了信仰與生活密不可分。」
來自義大利的Cesare凱撒深入解釋了開學聚會的主題:「我們的團體就是基督在世上的記號,是天主透過朱撒尼神父所賜的奇蹟」。他也提到兩位傳教的主保聖人,他們雖然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卻因著對基督和教會的愛而合而為一:聖方濟沙勿略,走遍天涯海角,最終在前往中國的途中去世;還有聖女小德蘭,僅活到24歲,一生在隱修院度過(正如我們當天下午所參訪的隱修院)。
午間,大家邊在海邊漫步邊談天,海浪輕拍著沙灘,讓人感受到天主的溫柔。Howard分享他在加拿大進入一座教堂時,第一次聽到「愛你的仇敵」,這句話在他的成長背景中極為陌生,但卻讓他從此不再平靜。回到北京後,他開始讀聖經。後來再進入一座天主教堂時,平安禮互祝平安時一位完全不認識的人對他微笑並握手,讓他體會到那是真正「另一個世界」。
也有一些幽默的故事。經亞一直渴望找到一位信仰相同的伴侶。他在簡歷開頭寫上「我是天主教徒」。於是聯繫他的一位獵人頭顧問珮寧說:「我也是天主教徒,我們可以認識一下嗎?」天主真的很幽默!信仰、基督的身份,的確決定了我們的名字和身份。
下午,我們來到澳門的主教山聖堂,聽隱修院修女Caterina分享她的見證:「傳教是一種生活,我們活在團體中本身就是福傳。從‘我’的轉變到‘我們’,是一生的修行,但只要團結在一起,這不會太困難。」她最後請我們唱團體的歌曲《Povera voce 微弱的聲音》作為謝意,聽著我們的歌聲,她不禁與我們一起感動。
在她的話語餘韻中,我們接著遊覽澳門的歷史中心,特別是大三巴牌坊,象徵著這座城市,也參觀了日本殉道者的聖物。隨時隨地對天主說「是」的願望,在每個人的心中悄然燃起。晚餐後,我們回到住所,享受一場以假期主題為靈感的派對、歌唱和遊戲,大家開懷大笑,即使是平日害羞的人,也敞開心胸,體會到分享喜樂的美好。
這份友愛的氛圍在隔天的最後一天依舊瀰漫。「我在這裡想證明的是,作為天主教徒,在世界上永遠不會孤單。」安吉恩神父在彌撒中引用了吳經熊博士(John C.H. Wu)的話,他是上個世紀皈依天主教的中國律師。他在那個充滿社會矛盾的時代中,堅守信仰,活出完整的人生,這種精神在每個人的分享中展露無遺,分享以一首深情的中文歌《分享》揭開序幕。
高雪如同一股洶湧的河流,激動地分享著她的感受:她常常因害怕出錯而保持沉默,但這次她感到被接納。人權接著說:「團體教會我,這幾天的祈禱可以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隨後是小花的發言:「在我先生去世後,透過與神父們的對話,我明白自己也有一個身份,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這次假期讓我有了開放的心態,我更了解自己,也更明白了什麼是友誼。」而坤立,一個豪邁又熱心助人的人說:「我並不完美,但在這個團體中,我擁有看到天主的希望。」
香港的PIME傳教士Cervellera神父也表示:「基督在我們的脆弱上建造祂的家。我們來自北京、上海、香港、台北,但我們是一體。我們為每天在地鐵上或繁忙的購物中心裡遇見的人祈禱,他們和我們一樣在尋找基督,但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們還不知道基督是誰。」他接著帶來一個意外的宣布:「這幾天我們發現我們有一小群人都住在香港,所以我們決定在香港開始『團體學校』。」天主的時間不是我們的,但祂總是實現我們心中的渴望。
最後,暉荏和許多朋友的話語深深觸動了人心:「這幾天,聆聽他人、體驗這份美好,我明白了真正的奇蹟正是我們自己,這份我們在一起的事實。朱撒尼神父的第一個奇蹟,就是我們的團體。」
🔎報導原文:https://it.clonline.org/news/attualit%C3%A0/2024/10/29/vacanza-macao
📷相簿Vacation24‘澳門:https://www.flickr.com/gp/cltw/9umz24nz3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