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與釋放團體台灣分會於2月22日(六),假新莊聖保祿天主堂舉辦朱撒尼神父追思紀念彌撒。天主教台北總教區鍾安住總主教主祭。聖嘉祿兄弟會神父們與教廷駐華大使館斯德望·馬佐提蒙席(Stefano Mazzotti,聖座特使)共祭。
追思紀念彌撒前,來自台北、輔大、新莊、泰山、台中各地共融與釋放團體的弟兄姊妹們共聚一堂,相互分享在團體學校中的學習與生活中的實踐體驗。

柯士達神父引導:「這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生命泉源不是自己,而是來自天主。這樣的意識,是祈禱的起點。」

追思紀念彌撒前,來自台北、輔大、新莊、泰山、台中各地共融與釋放團體的弟兄姊妹們共聚一堂,相互分享在團體學校中的學習與生活中的實踐體驗。
朱撒尼神父追思紀念彌撒全體大合照。
台北總教區鍾安住總主教主祭朱撒尼神父追思紀念彌撒
[CL台灣分會 記者鍾奇芳/新莊報導、黃曉柔攝影] 共融與釋放團體台灣分會於2月22日(六),假新莊聖保祿天主堂舉辦朱撒尼追思紀念彌撒。天主教台北總教區鍾安住總主教主禮,共融與釋放台灣分會會長柯士達神父、聖嘉祿兄弟會安吉恩神父、新莊聖保祿天主堂司鐸沈祈安神父、馬天諾神父、教廷駐華大使館斯德望·馬佐提蒙席(Stefano Mazzotti,聖座特使)共祭。來自台北、輔大、新莊、泰山、台中各地共融與釋放團體的弟兄姊妹們、堂區教友,一同參與追思紀念彌撒。
首先由共融與釋放台灣分會會長柯士達神父代表團體歡迎感謝台北總教區鍾安住總主教蒞臨新莊堂主禮彌撒,揭開序幕。柯神父並宣讀朱撒尼追思紀念彌撒的祈禱意向:「讓我們在這禧年向『希望的活泉』聖母瑪利亞祈求,願她帶給我們恩寵,能夠天天重新回覆天主的召叫。願露德聖母在我們兄弟姊妹會的旅途中守護我們,增長我們的感恩之情,感謝朱撒尼神父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之中,也增強我們對教會的愛,渴望奉獻一己之力。最後我們祈求天主將和平賜予我們與全世界。」

其後台北總教區鍾安住總主教於彌撒中證道,除了介紹朱撒尼神父的生平之外,並讚揚朱撒尼神父藉教育的影響,也是福傳的工作,帶領了年輕人認識天主,以現代年輕人的方式,生活分享的方式,輕鬆的把信仰傳出去。強調朱撒尼神父除了是神學家,更是教育家,教導我們。說明如以下四點:
1. 以愛為本體活出愛的生活,活出信仰生活,尋找的真理就是耶穌基督。
2. 信仰是同道偕行,在團體中同行。
3. 耶穌基督是要傳出去,不應脫離世界,是擁抱世界。
4. 呼應今天的讀經,耶穌基督的救贖,愛是在團體生活中才能實現的。
鍾總主教繼續闡述:人不能自己一個人孤立的生活,需要在團體生活中與耶穌相遇,教會就是信仰耶穌基督的人組成的團體,在團體中生活合一,唯有在團體中才能體現愛的真諦。
追思紀念彌撒前,共融與釋放團體,也在新莊聖保祿天主堂的地下室聚會,分享關於在團體學校中的學習與生活體驗,並於分享後簡單餐敘交流,增進友誼。
以音樂展開共融與釋放團體活動的序幕是團體進行的傳統,藉音樂的帶領,在歌詞意境上、在音樂旋律上,協助弟兄姊妹們觸動自我與天主的關係。音樂組特別準備了一首「世界贈與我的」(作詞:袁晶、作曲:曹正傑)作為音樂欣賞,歌詞描繪了人生中的感悟與對宇宙萬物的感謝,世界的贈予,是天主創造的一切美好,是天主賜予人類的愛與關係。
分享會由柯士達神父主持,引言說明團體學校所讀的書,多由朱撒尼神父所寫的著作,與我們生活有關,不斷的教育我們應如何過生活。同樣的文字在不同的時候看,會有不同的心得。目前所讀「人的宗教性」,探討了人對真理、美麗和愛的渴望,並透過這些情感來反思生命的意義。當我們藉由書的提醒,不再麻痺自己時,有好的,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我們總會問:「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意思??」分享會中,弟兄姊妹們提出了自己的心得與生活中連結的經驗分享,摘述如下:
✢ 奉獻自己給天主
朱撒尼神父對我生命意義的啟發非常深遠。他過世時,我感受到他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人物。就在他去世的一週前,我重新想起自己的聖召。而當他與若望保祿二世先後離世,我深深感受到,我也想像他們一樣,天天與天主同在,回應天主的召喚。
柯士達神父回應:「這不只是20年前的記憶,而是現在仍然真實發生的事——聖召是我們每天回應天主的邀請,天天與祂同行。」
✢ 在生活中的標記
標記,生活裡有很多事是標記,朱撒尼神父對我來說,也是重要的標記,他是很大的神恩。在生活中,藉由不同標記的出現與體會,一直有很新的感覺,總在不同的時刻,有不同的任務。
柯士達神父補充:「標記指向更深的真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朱撒尼神父身上。大自然、男人、女人...一切的美都是天主的邀請,提醒我們往前走。」
✢ 我們不能替代別人的自由選擇,可以從自己做起
想起自己在哈佛大學當交換學生的時候,認識共融與釋放團體。在國外漂泊無依靠的時候,能有一個團體的歸屬,讓我們全家都安定不少,是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但回到台灣後,家人各有生活節奏,團體的重要性好像不再那麼明顯,慕道也變得困難。
柯士達神父提醒:「書中提到,社會主流與信仰是背道而馳的,人需要團體才能成長。我們不能替他人做選擇,但可以從自己開始。」
✢ 朱撒尼神父以「愛」服務年輕人
我渴望學習朱撒尼神父的榜樣,特別是他如何在混亂的時代中陪伴年輕人。雖然我沒有那麼有智慧,但我願意用愛服務我工作中遇到的唐氏症與腦麻朋友。最近照顧一位病友時,我在為他祈禱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天主的臨在。柯士達神父引導:「這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生命泉源不是自己,而是來自天主。這樣的意識,是祈禱的起點。」
✢ 我們總是祈禱的不夠
「我們總是祈禱的不夠」我常常思考:天主與我所經歷的這件事有什麼關係?若我追隨的真理真的是天主,我是否會因此得著滿全?在忙碌的工作後,常感到空虛與迷惘,不確定自己在追逐什麼。但透過朱撒尼神父的教導,無論在生活中或金錢的使用上,我開始找到一種「在他教育下」生活的方式。
✢ 共融與釋放團體帶給我歸屬感
在大學時期,我在輔大的共融與釋放團體中找到歸屬感。這個團體深深影響我的人生。在帶小朋友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曾試圖設計更完善的課程,直到神父提醒我:孩子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最完美的教材,而是能透過我們感受到天主的陪伴。
柯士達神父總結:「感動,是來自於與天主、與愛的連結。我們要用心生活、用心聆聽、用心觀看。否則,很容易錯過天主的召喚,看不見祂的臨在。」
✢ 謙卑和開放的心面對生命與世界
人的宗教性第十章,朱撒尼神父幫助我從受造事實的角度,反省自己是誰。人需要有一種謙卑的心態,才能夠把自己放在對的位置上,因我們是「被給與者」、「存在事實」的一部分,人不能取代天主,也必須尊重這個天主所創造的世界。此外,神父也提醒了我,行動與探索是重要的,萬事萬物都與天主相關、有意義,如果太機械化地生活、對什麼事都無感的話,就很難觸及奧秘、認出那份臨在,宗教性是超性的理性,認真思考、用心感受才能走向超越。
朱撒尼神父追思彌撒與團體聚會中,我們重新溫習信仰與團體生活的重要性,透過分享生活中的經驗,我們除了再次探尋自我生活與生命意義的關連外,也藉由與弟兄姊妹的交流、彌撒的進行,體會天主的臨在。未來期待更多人參與共融與釋放團體,在團體中彼此支持,共同行走信仰之路,感受朱撒尼神父與團體的神恩,正如鍾安住總主教在彌撒中勸勉我們,在天主恩寵與召喚下,一同豐富生命,同道偕行。
照片欣賞

音樂組帶領團體合唱。
柯士達神父在分享會中引言以及回饋分享者。
分享會結束,全員合照。
更多的照片,請參考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