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報導】2025 CL假期暨開學聚會—那場喚起希望的相遇


記者鍾奇芳/香山報導|攝影 蕭宏璋。王學寧

2025 年 10 月 10 日至 12 日,共融與釋放台灣分會於新竹香山牧靈中心舉辦「2025 CL 假期暨開學聚會」,主題為「基督:認知與行為的新標準」。共融與釋放的弟兄姊妹們一行55人從世界各地齊聚一堂,共度「假期」。假期的意義是在沒有義務責任與被迫完成甚麼事情中的真自由中,渴望去做的事。我們才能真正知道我們最在意的是甚麼?共融與釋放的假期體驗中,我們一起接近大自然、唱歌、分享、祈禱與彌撒,開學聚會,從團體成員互動共融中看見祂的面容,陪伴我們分辨並尋找心中真正的渴望,共同迎接新學年的開始,重新溫習共融與釋放團體的神恩與召叫。


歡聚的夜晚,弟兄姊妹們放下形象的包袱,發揮想像成為各種動物盡情玩樂。

於芎林加爾默羅聖衣隱修院參訪彌撒後,團體合影。

假期:自由時間的渴望

「渡假不是浪費時間。」柯士達神父在開學聚會一開始提醒大家,若沒有基督,大家不會聚在一起;耶穌與祂的朋友共同生活三年,讓我們看見團體生活的價值。三天的假期中,成員放下家庭與工作,花費時間與金錢投入其中。柯神父表示:「耶穌不是一套道理,而是一個需要投入時間相處的實際臨在。」這樣的共度時光,是重新發現「歸屬感」與「使命」的重要契機。

我們的團體成員來自世界各地,當中有來自義大利、哥倫比亞、美國的朋友,也有三代同堂、跨越年齡與文化的家庭成員;有平時活躍於台北、新莊、泰山、台中、輔仁大學等地的弟兄姊妹,也有聖嘉祿兄弟會的神父與聖嘉祿傳教修女會的修女以及共融與釋放團體的拜訪者(Visitor) Ilaria遠從義大利來訪,一行55人齊聚一堂,共度「假期」,在新竹地區展開歡樂自由與耶穌臨在的三天兩夜行程。這樣多元的組成,讓我們的團體宛如一個「小小聯合國」,彼此雖來自不同背景,卻因基督而相遇、相知,在團體中見證愛與共融的力量。雖然我們原本互不相識,卻在耶穌的臨在中成為一家人,陌生之中流露出親切與熟悉,讓人深刻體會「我們同在祂內」的真實與美好。


假期中的空白與自由,三五成群在新竹香山海邊享受潮間帶抓螃蟹的樂趣。

在友誼中看見耶穌的記號與奇蹟:假期紀實(一)

首先,團體來到新竹市立動物園,一起欣賞可愛的動物、享受彼此陪伴的時光,為假期揭開愉快的序幕。

隨後舉行的開學聚會以「基督,認知與行為的新準則」為主題。團體以羅大佑詞曲創作「家」的合唱中展開聚會,唱出共同的信仰與盼望。弟兄人權簡要介紹了團體過去一年的活動重點,姊妹心慈則分享了她在義大利擔任禧年志工團體生活中如何轉念活在當下聽從耶穌教導與服從權威,體驗「聖言成血肉」抽象概念。她以深刻的比喻總結:「友誼是一層面紗,既遮蔽又展現基督的面容。唯有透過朋友,我才能看見祂。」柯士達神父回應:「記號在朋友的面前,看見耶穌。」這樣的分享使信仰不再抽象,而是化為具體的相遇。夫妻檔宏璋與曉柔帶來關於接待義大利青少年Luigi寄宿的經驗,從陌生人到家人的轉變,讓人深刻感受到愛不只是被愛,而是渴望去愛別人以及唯有在基督內的陌生人才能成為家人的可能性真實發生在日常小日子中,體會接納所帶來的轉化力量,這是在團體歸屬感中獲得新判斷標準的成果。

柯士達神父更以「人心渴望的本質是合一與歸屬感」破題,說明從歸屬感中獲得新的生活判斷標準,帶領大家省思在教會群體生活中經驗愛與歸屬,信仰實踐與回應召叫是在世上散布我們所獲得的愛,啟發許多深刻的對話與共鳴。當晚,我們在飢腸轆轆卻又很不熟練的升火烤肉派對中歡唱團聚,與新朋友相遇如舊識,氣氛溫馨而充滿喜悅,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歸屬於天主,從弟兄姊妹的互動與友誼中,看見基督臨在我們中間。


共融與釋放團體,在柯士達神父的帶領下,引領期盼等待隱修女前來會面。

「你愛不愛天主,我不知道;你愛不愛我,我就知道你愛不愛天主了」:假期紀實(二)

翌日,我們前往芎林的加爾默羅隱修院,與隱世祈禱的修女們相會。這座修院以聖女大德蘭的靈修為核心,透過修女們的生活見證,體驗「靜默中的臨在」。修女們分享,隱修生活的二十四小時都在團體中度過—平凡、單調卻極富張力。「你愛不愛天主,我不知道;但你愛不愛我,就知道你愛不愛天主了。」這句話觸動許多人。修女指出,真正的信德不是情緒,而是在日常團體生活磨合中持續的與耶穌相遇,在靜默與單調的日常裡與天主對話,學習在每一個細節中辨識祂的臨在。即便在靜默中,學習愛與被愛的真實,也以祈禱的方式參與傳教與世界的救贖工作—在祈禱與生活中成為天主手中的器皿。

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場深刻的對照與啟發。她們「出世」於塵囂之外,共融與釋放團體則「入世」於人群之中;生活的樣貌不同,渴望卻相同—都在尋找與耶穌基督更親密的關係,並在團體生活中學習愛的具體實踐。讓我們重新體會:信仰是在生活的現場中,帶著信德與祈禱,與天主同行。修女們在靜默中祈禱,我們則在行動中回應,而兩者交織成同一份愛的見證。


彌撒於新竹香山牧靈中心舉行

彌撒講道:新的眼光,新的關係

彌撒始終是在共融活動中最美的時刻。三天的彌撒由沈祈安神父、安吉恩神父與王新盟神父主祭,分別從理性信仰與救恩關係的角度,帶給我們深刻啟發。沈神父提醒我們,信仰並非盲目的情感依附,而是「符合理性與人性」的邀請—唯有以理性面對信仰神蹟,才能真正認識基督臨在的奧秘。他強調,團體正是那個讓人得以被邀請、被承接的地方,讓我們在彼此陪伴中驅散心中的魔鬼,並不斷回應耶穌的召喚。另,王神父的講道提及「關係」的主題指出:「救恩不是問題的盡頭,而是新關係的開始。」他提醒團體,不要將信仰視為解決困難的工具,而要不斷與耶穌建立關係:「只有透過相處,我們才能維持新的眼光。」他以十個痲瘋病人中唯一回頭的外邦人為例,邀請大家學習在生活中承認耶穌的臨在。「若這個團體能讓我們不斷更深認識祂,我們就要不斷渴求真正的救恩。」彌撒,使我們與基督合一,也呼應了本次主題:「基督,認知與行為的新標準」。


共融與釋放團體拜訪者(Visitor) Ilaria Giudici 朱怡瑞從義大利專程前來陪伴台灣團體的假期活動

團體的見證:在共融中看見光

Ilaria 這次以「拜訪者」的身份來到台灣,她的角色就像團體之間的橋樑,幫助彼此更了解在不同地方生活的弟兄姊妹。她提到6月在伯多祿廣場聚會時,教宗良十四世曾問:「CL 團體能為教會貢獻什麼?」答案是成為「合一的酵母」,並「喚醒人對耶穌的渴望」。她以此作為學習心得分享的開場,並指出信仰不是找到所有答案,而是保持開放態度、願意與團體同行。在與加爾默羅修女相遇時,她深受一句話感動:「把不喜歡的人放在祈禱中。」她體會到祈禱能轉化抱怨為愛。Ilaria也談到,信仰賦予人新的判斷力,讓人能以真理而非潮流作出決定。—從家庭、工作到日常的舉動,例如「吃飯時不拿手機」,都是活出愛的具體方式。她最後鼓勵大家:「自己小小的犧牲若為了共融,就是締造和平的開始。」 學習心得分享中,成員們以感恩的心述說自己的經驗。有位弟兄在三十歲生日當天說,他感受到「這裡有我愛的人,也有愛我的人」,這份歸屬使他體會到被愛的真實。另一位姊妹與外籍成員一同分享,表示在他人的見證與陪伴中重新找到力量—「在黑暗中,團體就是光」。也有人回憶起拜訪隱修院時流下眼淚的瞬間,那是她第一次深刻地「承認自己的存在」。修女則感動地說:「這三天,我感覺我在家。」她感謝團體讓她再次體驗到歸屬教會的平安,並相信每個人都在彼此的祈禱中一同成聖。


結語:今天過後,你要做什麼

假期,是滿滿的感動。有人開心,三天不必煮飯;有人感動於與所愛以及被愛一起歡度30歲生日;有人珍惜,因為即將遠行,奔赴未來,這將是美麗的回憶;有人不捨即將曲終人散,因為在團體中特別感到被安慰。

「假期結束,今天過後,你要做什麼?」神父最後提出問題,作為這次假期的結語。這不只是對行動的邀請,更是對信仰的延續。他表達深深的感恩:「我們能在一起,是因為天主的同在。」他感謝所有成員的參與與奉獻,互相勉勵要繼續在生活中感受到耶穌的臨在,在他人的面容中,以耶穌同在的眼光看見。

在三天的共融中,成員們再次經驗「基督是認知與行為的新標準」。假期不僅是自由時間的渴望,更是相遇—在朋友的面容、在祈禱的靜默、在歸屬與團體共同判斷的過程中,基督不斷臨在。這份臨在,不僅讓成員們重新連結彼此,也在祈禱與分享中,更深認識基督行動的意義,為新學期注入新的力量與方向。使每個人得以重新出發,帶著新的眼光,走入生活,見證那份不滅的愛。







更多活動照片:📷假期 Vacation 25’ 新竹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