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奇芳/新店報導|攝影 黃曉柔 2025年5月17日至18日,共融與釋放台灣分會於新店崇光中心文萃樓舉行以「我們認識到什麼是愛」為主題的神操活動。神操由會長柯士達神父(Paolo Costa)帶領,來自各地的弟兄姊妹,彼此在共融與祈禱中重新發現:「愛,如何能不僅僅是一種短暫的情感或道德行為,而是昇華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為生命帶來真正的平安?」 全體合照 愛德是生命的法則 柯士達神父引用朱撒尼神父的教導指出:「首先我們的本性就是有關心別人的『需要』,我們稱其為生命的法則」,生命的法則就像吃飯、喝水、睡覺這樣自然的法則,若是不執行就會死掉!這樣的提醒,開啟弟兄姊妹們對愛的重新認識——愛並非單純的感受,而是一種超越自我的行動。神操的目的,也正是讓人脫離對愛的抽象理解,更是耶穌基督的本質與一份禮物,能以生活實踐來回應基督的臨在。 在美之中看見天主:畫作、歌唱與信仰的對話 神操中的靜默休息時間,中世紀義大利畫家--杜喬(Duccio di Buoninsegna, 1255–1319)的作品,伴隨弟兄姊妹默想。其代表作《莊嚴聖母》(Maestà/The Rucellai Madonna)系列,將聖母、基督受難、復活等救恩歷史具體呈現在西恩納主教座堂中。讓我們了解到杜喬如何融合拜占庭與哥德式風格,並在畫面中賦予信仰深刻的神學寓意。此外,服務會音樂組準備獨唱、合唱與主題相關的歌曲,帶領團體沉浸於音樂饗宴之中,寄情於歌聲中,試著尋找自我與天主的連結,再次呼應聖奧斯丁說的話「美好的歌唱就是雙倍的祈禱」。對弟兄姊妹們來說,這樣的藝術不僅是沉浸式的享受,更是一種靈修的契機:美是天主給人類的禮物,也是與祂相遇的通道。 信、望、愛三德的實踐 在講授環節中,神父以「信、望、愛」三德作為神操的核心線索: • 信德 (Faith): 這並非盲目的相信,而是「承認耶穌基督」。引導我們反思,信德源於一次真實的、與耶穌的相遇,並由此產生一種持續前進的生命態度,如同一次目標明確的人生「朝聖」。 • 望德 (Hope): 這是「對未來的肯定」,其根基並非虛無的盼望,而是牢牢植根於「現在與耶穌的關係」。這份確信使人懷抱著走向「上天堂」的終極盼望。 • 愛德 (Charity): 這是信與望所結出的果實,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為生命帶來深刻的「平安」。如新教宗良十四就職時的第一句問候「願你...
2025年4月12日(六)共融與釋放團體聚集於輔仁大學,進行四旬期中的重要祈禱,沉浸在藝術與信仰中,默想耶穌受難救贖世人的苦路之行。 記者鍾奇芳/新莊輔仁大學報導|攝影 蕭宏璋| 4月12日週六上午,共融與釋放團體聚集於輔仁大學校園,共同參與四旬期的拜苦路祈禱。由台灣分會會長柯士達神父(Paolo Costa)帶領,老少共約三十位成員參與,透過五處象徵耶穌苦難的重要時刻以及5位與耶穌相遇的人物,默觀與反思自己在信仰生活中與耶穌的相遇經驗,在耶穌的苦難救贖中得到愛與盼望。最終,全體移動至天主教總修院,以畫作賞析與心得分享作為活動的結語,進一步體驗耶穌的愛在我們中間,堅定信仰與團體共融的實踐。 校園內的五站苦路,走進生命的深處 本次苦路以「主,我願意跟隨祢」為主題,選擇輔大校園作為拜苦路的場地,五個苦路站點,在每一處我們都會遇到一個人:我們會試著透過他們的眼睛來看耶穌,提供自我反思的借鏡。我們也必須在耶穌面前表明立場:我們不能只是做一個中立的旁觀者。朱撒尼神父總是教導我們,在耶穌面前,只有兩種選擇:拒絕或接受。中立最終只會導致拒絕:在福音書中,那些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追隨耶穌的人,最後都選擇了背叛他。每一站皆由弟兄姊妹們朗讀經文與默想祈禱詞,並以短暫靜默與詠唱經文邀請參與者內省現實生活中與耶穌同行的時刻。 從校園廣場出發,一行人經過圖書館外林蔭道、文學院走廊、耶穌聖心像前等地點,最終抵達總修院。隊伍保持莊嚴與沉靜的步伐,有人低頭走著默想,有人靜靜凝視路旁自然景物,彷彿在每一步裡與受苦的基督相遇。 「當我們以為自己是走在熟悉的校園路上,卻因信仰與苦路的主題而轉換了視角,驚奇發現以為熟悉的充滿新鮮,感受到空間中更深層的神聖與召叫,」有參與者在分享時如此表示。 復活節海報畫作賞析 結束五站苦路後,活動移至總修院教室內進行第二部分:畫作賞析與個人分享。 朱撒尼神父教導我們,感受美的事物是天主給我們的能力,也是與天主相遇的機會。共融與釋放團體於復活節、聖誕節,全球發行與贈送海報,提供一個省思自我與信仰分享的媒材。今年復活節的海報畫作賞析:「親吻十字架」,簡介如下: 畫作:《親吻十字架》(Il bacio alla croce) 畫家:喬凡尼・塞根迪尼(Giovanni Segantini) 創作年份:1881–1882年 這幅畫作描繪了信仰、母愛與救贖交織的深刻時刻,更...